- 索引号:7853831274/2015-1146014
- 发布机构:商务粮食局
- 公开范围:全部公开
- 生成日期:2015-03-23
- 公开日期:2015-03-23
- 公开方式:政府网站
为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根据《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迅速扩大,贡献作用明显增强。“十一五”以来,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1%,比“十五”年均增幅提高了2.5个百分点,成为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的主渠道。2010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322.5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占GDP比重39.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34.3%,拉动经济增长5个百分点。2010年全省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377.3万人,比2005年新增240.8万人,年均增速3.9%,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从2005年的29.9%提高到34.6%;全省服务业完成营业税收585.8亿元,占地方财政营业税收入的59.4%,成为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竞争能力不断提升。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2010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839.7亿元,占服务业比重为44.9%,比2005年提高10.7个百分点。服务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12家企业进入“2010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湖南广电集团、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进入全国文化企业30强,湖南卫视品牌竞争力排名全国所有卫视第3名,华天集团进入“中国饭店集团30强”和“全球饭店集团300强”。
3、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特色产业迅速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信息咨询、邮政快递等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开发新的增值环节,加速与农业、工业的融合互动,有力支撑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家政、养老、社区服务、休闲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服务功能和水平不断提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广覆盖、更多层次的生活服务。旅游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和实现旅游总收入分别为1.96亿人次和1380亿元,是2005年的2.8倍和3倍;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20%,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4.2%提高到2010年的5.2%;2010年全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5.4亿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62.3%,服务外包企业208家,青苹果数据、创智软件、山猫卡通、一力物流等4家企业进入“中国服务外包100强成长型企业”。
4、产业集聚态势初现,对外开放进程加快。服务业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已现雏形,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服务业集聚区初具规模。服务业对外开放全方位拓展,“十一五”期间,全省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累计40.4亿美元,较“十五”时期增长54%。除农林牧渔服务业外,其他所有的服务业行业门类均有外商投资企业进入,部分重点服务业企业积极“走出去”开展国际战略投资。
(二)存在问题。
“十一五”时期,虽然我省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总体上仍然是国民经济中相对薄弱的产业。一是总体水平不高。“十一五”期间,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下滑,从2005年的44%下降到2010年的39.8%,低于全国43%的平均水平。二是体制制约较多。服务业改革仍未实现重大突破,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水平较低,服务标准化建设、诚信体系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市场规范管理等方面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三是竞争能力不强。服务业企业“小、散、弱”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大型企业偏少,中小企业发展不充分,产业集聚程度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服务品牌;利用外资总量不大,且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领域,参与国际竞争能力不强。四是投资结构不优。对服务业的投入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房地产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对新兴服务业投资偏少,缺乏相应的长效机制。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推进“富民强省”和“四化两型”战略目标,坚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充分发挥服务业对于保障民生、促进就业、扩大内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优先发展科技含量高、关联带动强的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市场前景广、就业潜力大的消费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基础条件好、资源禀赋优的特色服务业,不断拓展新兴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着力构建知识密集、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现代服务产业新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配置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服务业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不断增强内生动力,形成服务业发展的自我调节机制和自主成长能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规划引导、资金支持和政策导向作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坚持扩大规模与优化结构相结合。提升传统服务业,壮大新兴服务业,努力形成新的增长点,不断扩大服务业经济总量和从业人员规模。以信息化为引领,加快现代技术、管理模式的推广应用,不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促进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坚持服务生产与扩大消费相结合。围绕一、二产业的发展需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融合互动,促进工业、农业的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适应消费升级与消费需求扩大的新形势,加快发展需求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消费性服务业,逐步实现服务业的增量升级。
4、坚持对外开放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服务业国际竞争力。鼓励服务业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整体素质,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提高服务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三)主要目标。
1、产业发展提质增速。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05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占GDP比重超过42%;服务业吸纳就业达1800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0%;服务业地方财政税收占全省地方财政税收比重超过65%。
2、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到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力争实现5300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超过50%;长株潭地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800亿元,占全省比重超过45%;全省产业结构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市场主体培育壮大。到2015年,培育年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6家,过30亿元的30家;打造国际知名服务品牌10个,全国知名品牌500个;建设一批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层次较高的服务业聚集区和产业园区。
4、区域布局科学合理。中心城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主体功能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国家或区域服务业中心;中小城市和农村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动长沙、衡阳、张家界、岳阳等城市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5、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调整完善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加快推进衡阳市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培育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区3—5个。
三、发展重点
(一)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1、现代物流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达到55000亿元,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900亿元,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下降1.5%-2%;建成物流收入过50亿元物流园区2-3个,国家A级物流企业150家以上,其中年物流收入过20亿元的物流企业2-3家,过10亿元的15家,过亿元的100家以上。主要任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特色,在有效整合资源、强化集约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长株潭核心物流区以及环洞庭湖、大湘西和泛湘南等“一核三区”四大物流区域。加快建设物流信息化平台,积极搭建物流供需对接平台,扩大物流需求,激活物流市场。加快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运输及物流基地建设,重点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加快建设物流直达配送体系。大力发展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鼓励物流业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物流,集聚一批拥有全球经营网络和供应链管理理念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加快大通关基地建设,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建立货物出入境快速处理通道。积极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和高新技术改造应用,加强第三方物流网物流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加快物流科技成果的示范与推广。重点建设长沙金霞、岳阳城陵矶、长沙空港、株洲石峰、湘潭九华、怀化鹤城、衡阳白沙、郴州湘南国际、娄底湘中国际等九大省级物流园区;重点推进湘桂复线、石长复线、衡茶吉铁路、高速公路网、湘沅澧航道以及航电枢纽、重要港口、机场改扩建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保税物流特殊监管体系,争取长沙、岳阳成为国家出口加工区。建设物流应急系统、物流信息化平台及“物联网”物流应用示范工程。
2、现代金融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达到900亿元,年均增长15%,贷款年均增长16%,存款年均增长17%;实现保费收入突破800亿元,年均增长15%;从资本市场累计直接融资3800亿元,境内外上市公司达100家。主要任务:推进现代金融体系和制度建设,制定地方金融发展战略,强化金融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在巩固现有金融机构体系基础上,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总行(总部)、后台服务中心;着力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区域金融机构,组建大型金融控股集团,规范发展本土中小金融企业,加快跨区域发展步伐;规范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互助资金社等小微金融服务机构,推动融资性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强化地方人民政府金融监管意识,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开发适销对路的金融服务产品,推进个性化金融服务,创建长株潭城市群金融生态模范城市。积极引导第三方支付组织发展,扩大银行卡、网上银行、移动支付等新型支付工具和方式的应用。积极培育金融市场,推动区域性股权交易、信贷产品转让、碳金融交易等市场建设,推动设立稻谷、有色金属等大宗优势产品交割库;加快建立企业上市联动机制和综合服务平台,开展上市企业辅导培育工程,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发行项目收益债券。拓宽保险服务领域,积极发展责任保险、信用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创新保险营销方式,规范发展保险中介市场,建立健全保险服务体系。完善金融配套体系,积极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扩大担保能力;支持设立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鼓励发展各类私募股权基金;推动金融服务中介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征信、担保功能。
3、科技服务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70个左右,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500个左右,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以上。建立公共创新、公共服务和成果转化三大重要科技创新平台,新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5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00个。主要任务:立足于建设“创新湖南”,按照服务专业化、功能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兴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形成网络化的科技服务体系。紧紧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突破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升级经济结构和改善民生提供科技支撑。加快发展工业、工程设计创新与研发服务业,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的工业设计、模具设计、工程勘察设计、平面设计、IC设计、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等。加快建立原始创新、技术开发和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以中介服务体系为核心的技术交易市场,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
4、信息服务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其中软件总收入达到800亿元,移动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3000亿元,把信息服务业打造成为我省战略性基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任务:以业务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为动力,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促进信息服务业与所有产业的融合和互动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信息服务产业体系。积极发展面向我省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电力、汽车、金融税控等装备制造的技术创新以及钢铁有色、食品医药、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行业的改造升级,优先发展嵌入式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积极推进重点地区、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的信息化改造,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积极推进面向交通、医疗、社保、金融等服务业的信息化,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网络增值服务业、信息内容服务业,大力扶持国产操作系统、中间件等基础软件以及集成电路设计。积极部署物联网,大力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广播电视网等新型信息传输业,推动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在技术和服务上的融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建立电子政务服务体系,健全电子认证、信用、电子支付、物流配送等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完善国家软件产业基地、软件和信息服务功能性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倍增计划和全省移动电子商务、旅游市场电子商务等专项建设,开展长株潭三网融合试点。积极发展邮政快递业,实现乡乡设所,村村通邮,同城(含长株潭城市群)快件24小时到达。
5、商务服务业。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全省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年均递增20%以上。主要任务:以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为方向,拓宽商贸服务领域,提高商务服务质量,提升商务服务业整体水平。积极发展会计、税务、审计、评估等经济鉴证类中介组织,律师、仲裁、公证等法律中介组织,管理和信息咨询、项目管理、项目资金运作等咨询管理类中介组织,资产评估、国有资产投资经营、证券、风险投资、团体和个人理财等金融和资本服务中介组织,引导中介机构独立、依法执业,鼓励引进港澳台和境外知名中介机构,推动本土优秀商务机构跨区合作。鼓励发展建筑设计、工艺美术、项目和广告策划等创意商务,推动创意产业与优势产业互动融合,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会展经济,进一步加快会展产业链整合,围绕我省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在先进制造业、信息化产业、文化旅游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培育一批品牌展会,积极申办建设规模化、常态化、国际化的国家级经贸会展平台,积极引进国际知名专业会展企业和品牌展会,加强会展场馆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努力把省会长沙打造成为中部“会展之都”。
6、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服务外包执行额达到20亿美元,年均增长40%,“湖南服务”成为国内外较高知名度的品牌,把长株潭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群;建设10个左右各具特色的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培育千人以上服务外包企业20家以上。主要任务:把服务外包作为我省发展服务贸易的重点,用好用足长沙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特殊优惠政策,完善服务外包扶持政策,形成国家、省、市、县、园区五级财政支持体系。优化服务外包产业环境,加快服务外包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服务外包企业金融支持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加快完善服务外包人才支撑体系,加快培养和引进服务外包企业急需专业人才。重点支持服务外包示范企业,引进一批国内外大型服务外包企业,提升承接服务外包企业的层次和规模。着力打造服务外包产业集聚载体,加强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实现产业聚集发展。
7、农业服务业。发展目标:“十二五” 期间,全省农业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到2015年,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达到150亿元;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8%;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万个。主要任务:以夯实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大力建设农业物流和仓储体系、现代农产品分销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促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多功能化水平的提升。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大型批发市场,构建渠道畅通、辐射能力强、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加快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发展各类网上信息服务。以优势农产品为重点,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组织引导和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就业培训,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都市农业,积极推进休闲农业星级评定和示范点工作。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推广等服务。突出抓好10大劳务输出品牌、200个培训输出基地建设,推进长沙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建设,争取在长沙设立全国生猪期货交易所。
(二)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
1、商贸流通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00亿元,年均增长18%,形成营业收入过50亿元的大型商贸零售企业20家,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大型商贸零售企业10家。主要任务: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城开发,合理规划和调整大型商贸设施建设和商业网点布局,发展城市商业综合体和商业集群,改造提升现有大型综合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城乡集贸市场,在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近郊规划布局建设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在商品生产地和集散地,扶持发展一批交易量大、管理水平高的全国性、区域性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批零市场。突出扶持新模式、新业态,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仓储超市、流通配送、网上购物和电视购物,支持便利店、中小超市等社区商业发展。突出拓展农村商贸服务,支持城市商贸业向农村延伸,推进“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支持供销系统利用网络资源,组建流通企业集团,扩大农村消费市场。
2、房地产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房地产业增加值达到73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长18%;全省住房保障对象约112万户,其中廉租住房29万户,经济适用房9万户,公共租赁住房20万户;改造城市棚户区(危旧房)32万户,国有工矿棚户区12万户。主要任务:以发展“宜居、和谐、绿色、诚信”的房地产市场为目标,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交易秩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促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提质和提标,推动房地产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善房地产开发结构,大力开发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普通商品房,适度开发高档住宅和商务用房,建立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供应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以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城镇住房供应保障体系。加强房地产一级市场调控,培育完善二级、三级市场。加强工程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两型”化住宅,提升住房品质。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和住房货币分配政策,不断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积极推进房地产开发、销售与物业的分业经营,促进传统的住宅管理向社会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转变。
3、社区服务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初步构建组织网络化、制度规范化、队伍专业化、设施配套化的社区服务体系,社区服务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达到80万人,社区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50%。主要任务:围绕实现社会福利、便民利民和社会保障目标,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优化服务结构、提高服务质量、规范行业管理,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形成广覆盖、高效率的社区服务体系。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资助、社会兴办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发展保健养老、公用服务、保洁保安、家政服务等社区服务,搞好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和社区服务连锁等重点示范项目建设,推进社区服务规范化和网络化建设,应用信息技术建设“数字社区”。建立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加快社区服务从福利型向经营型、分散型向规模型、事业型向产业型转变。整合部门在社区的办事机构、场地和人员,整合社区现有信息网络资源,加快建设完善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将劳动保障、社区救助、人口计生、治安综治、司法调解、文教体育、城管创建等公共服务项目逐步纳入综合服务平台进行管理,建设集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社区信息服务网络,实行“一站式”服务。
4、养老服务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初步建立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需要、城乡统筹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新建和扩建100所县级福利院(福利中心)、1000所乡镇敬老院,全省各类养老机构床位总数达到24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20张以上。主要任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为目标,坚持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养老服务业发展道路,大力发展舒适型养老、异地养老等社会化养老方式,加快发展集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专业化养老服务企业,实现养老服务从基本生活照料向医疗健康、精神慰藉、紧急救助等方面延伸。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增加社区老年活动场所和便利化设施,逐步实现老年人无障碍居住。加快养老服务体制创新,推动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形成居家养老社会化、机构养老规模化、社区养老专业化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养老服务体系。
5、湘菜产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餐饮业零售额超过1900亿元,年均增速达19%以上,扶持100家以湘菜为主的餐饮龙头企业,力争8家以上企业进入全国百强餐饮企业;形成地方特色湘菜品种1000个、核心湘菜菜品160个。主要任务:以大众化、大市场、大品牌为导向,广泛采用现代营销方式和组织形式,弘扬湘菜文化、壮大湘菜品牌,提升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形成集原料供应、食品加工、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完善的产业链条,推进湘菜产业的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加快建设湘菜原辅材料生产加工示范基地。大力推进湘菜产业系统品牌建设工程,积极培育湘菜名厨、名品、名店,保护性开发老字号餐饮品牌,鼓励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餐饮龙头企业实施连锁经营和品牌扩张,支持湘菜品种推陈出新。加快餐饮服务星级标准、湘菜龙头企业标准等规范建设。
6、休闲服务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休闲服务消费年均增长20%,达到880亿元。主要任务:积极发展休闲服务业,着力推动美容美发、足浴按摩和婚庆摄影业的发展。健全企业诚信档案和客户服务跟踪监督机制,逐步完善服务企业和服务人员信用评估体系,加强市场日常监督,规范市场秩序,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手段,整合企业资源,鼓励大型企业加强资本运作和规模化经营,实现跨区域经营和全方位服务,提升行业盈利水平和集约化程度。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流通方式,积极开展管理、技术和服务创新,加快形成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7、体育产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体育产业增加值保持年均10%以上增速,总产值达到310亿元,培育体育上市公司1家以上,体育产业功能区6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家,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体育产业发展体系。主要任务:促进长株潭“绿心”体育文化项目建设,加快湖南奥林匹克体育园建设,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资源整合。创建湖南体育产业园,引进国外和沿海知名体育企业,培育湖南自主体育品牌。创造条件促进体育周报上市融资,扩大体育彩票的发行量,筹措体育产业发展资金。加快全省体育场馆建设,承接全国以上的体育赛事,开发湖南特色精品体育赛事。加强市场引导,组建行业协会,促进湖南健身休闲业的健康发展。
(三)大力发展特色服务业
1、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保持年均20%以上增速,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4300亿元,增加值达2000亿元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900亿元。形成一批骨干文化企业集群,年产值过10亿元大型文化企业发展到20家以上,销售收入、总资产突破百亿元的旗舰文化企业集团3-5家,文化上市公司5家以上、市值过200亿元的突破2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0个以上。主要任务:通过数字、网络、信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广播电视、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博会展、文化旅游等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数字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重点发展数字内容、移动多媒体、IPTV互动电视网、移动数字广播电视网等新兴业态。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促进文化产业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向高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调整文化产业发展布局,构建长株潭、大湘西、大湘南“品”字形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科学布局、统筹规划,积极推进文化企业向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完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大力发展文化生产要素市场,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重点建设中南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园、长沙天心文化产业园等一批园区基地,运作新媒体综合大楼、湖南日报传媒大厦等一批重大项目,打造琴岛演艺等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培育芒果集团、中南传媒、天舟科教、华声在线、体坛周报等一批重点骨干文化企业。
2、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全省旅游产业旅游总收入保持年均22%以上增速,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超过3600亿元,占全省GDP的15%左右,接待入境游客380万人次,实现入境旅游收入18亿美元;5家以上旅游饭店进入全国饭店百强,3-5家旅游企业在中小企业板上市,初步建成旅游强省,巩固全国十强地位。主要任务:统筹城市群发展和大湘西开发,实施“一带一圈”旅游发展战略。一带(武广高铁沿线旅游经济带)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中心,带状连接岳阳楼、屈子祠、韶山、衡山、炎帝陵、舜帝陵、莽山等景点,突出发展红色旅游和历史人文旅游。一圈(大湘西文化旅游经济圈)以张家界为龙头,环状连接凤凰、洪江、崀山、大梅山、桃花源等景区,突出绿色生态游和民俗风情游。兼顾区域开发与旅游发展,建设区际旅游大通道,增强旅游产业的整体活力和综合实力。努力打造具有广泛美誉度的旅游产品,支持创建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重点旅游城市、旅游景区游客服务中心,配套完善餐饮、购物、娱乐、休闲等设施。推进张家界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世界精品旅游城市。加大湘绣、湘茶、湘瓷等湖湘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加强特色旅游购物街区建设。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挖掘市场潜力,发展工矿旅游、乡村旅游、自驾车游等新兴业态,在巩固港澳台和韩国市场的同时,开发日本、东南亚和欧盟等新兴市场,培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市场。努力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集团,支持跨国合作,提升旅游经营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充分发挥省服务业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宏观指导、政策扶持和综合协调,形成谋发展、促发展的工作合力。加强部门和市州服务业发展绩效考核,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分工责任,组织开展对部门、市州、县区服务业发展指标、重点任务、政策落实和项目推进情况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形成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
(二)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开放合作。
进一步消除各种政策制约和体制障碍,深入推进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增加供给;深化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推进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分开,实现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切实改善非公有经济发展环境,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服务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引导民营经济兴办服务企业,在民营企业开办、征地、融资等方面,实行与国有企业同等待遇,并在技术、管理、培训等方面提供必要支持。努力推动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积极开展各类省级服务业改革试点,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加强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
切实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扶助政策,加大税费、财政、注册、土地、价格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坚持政府投入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的原则,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服务业投资体系。各级政府要根据财力状况及服务业发展需要逐步增加服务业引导资金的规模,支持服务业重点项目和新兴产业发展。加大金融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服务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征信市场、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出台加快发展信用中介机构、推广信用产品的扶持政策,完善失信惩戒机制。合理调整城市用地结构,逐步增加服务业用地比例,对鼓励发展的服务业建设项目,在土地供应上给予倾斜。
(四)实施品牌战略,创新发展方式。
大力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企业注册和使用自主商标。鼓励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实现服务品牌带动产品品牌推广、产品品牌带动服务品牌提升的良性互动发展。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资产重组等方式,组建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服务业企业集团,扩大服务业企业的规模,形成一批拥有著名品牌的大型服务业企业,促进服务业的集团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积极扶持一批对产业带动作用大且具有示范性的好名牌,重振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名、特、优、稀、好”的传统老名牌。
(五)加强人才培育,提高人才素质。
积极培养、引进现代服务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建立和完善服务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积极引导高等院校加强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建设,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与有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加强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鼓励建立服务人才培训基地;按照服务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完善和规范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体系,鼓励各类就业服务机构发展,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六)抓好载体建设,培育市场主体。
把载体建设作为推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支持大中城市规划建设服务业聚集区,优化城市布局,增强产业聚集效应,提升城市现代服务功能。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各地科技创业园、物流园区、商贸聚集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业园区配套生产性服务平台等加快发展。按照有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要求,多方位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服务业的发展。加强创业基地和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等服务。
(七)加强统筹指导,夯实发展基础。
加强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积极争取开展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研究制定服务业地方标准,加强对服务企业的标准化培训,鼓励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按照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健全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现代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建立政府统计和行业统计互为补充的服务业统计调查体系,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建立服务业发展统计监测评价制度,实施服务业目标考核管理。加强服务业法制建设,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加强服务业宣传,搞好示范推广,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鼓舞全省上下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