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山毓秀,沱水文明

来源: 今日华容日期:2018-01-04 10:44
字体: 【 浏览量:1

华容一中历史悠久,包括它的前身龙峰书院和沱江书院,已经历了明、清、民国、人民共和国四个时代。
  明代,龙秀山圆觉寺旁建有龙峰书院(在今胜峰境内),明代重臣黎淳(1423—1492)状元、刘大夏(1436—1516)尚书少年时曾就读于此。乾隆初年,督学李侍御曾为书院题过匾额。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知县狄兰标在县署的东面辟地修建书院,因地近沱江,改名为“沱江书院”。嘉庆十九年(1814)左右,原龙峰书院匾额由知县宗霈移到沱江书院讲坛,可见沱江书院是作为龙峰书院传续下来的。
  光绪二十三年(1897),知县刘朝昆将书院迁到县城北面的黄湖山南麓。
  光绪二十八年(1902),沱江书院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根据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书院改为明达学堂。光绪三十年,再改为明达高等小学堂。
  民国十一年(1922),该小学由黄湖山迁至县城文庙,与模范国民小学合并,更名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
  1945年抗战胜利后,华容知名人士刘公武、白瑜、袁云雪等先生,极力提倡创办县立中学;时任县长袁振基也极热心教育,乃于当年11月成立县立中学筹委会,张耀寰任筹委会主任,择定黄湖山南麓的旧书院为校址。

1946年6月1日正式动工修建校舍,购置设备。因县政府拨款不足,再加上物价飞涨,造成了巨大的亏空。筹委会主任张耀寰先生卖出了家中稻谷800余担和在护城官垸的50亩水田,才还清欠款。同时,社会贤达积极支持援助,如刘公武捐助黄金9两,何长工捐赠了一批仪器,罗喜闻赠送了《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同年9月新校舍竣工,共修建房屋7栋,改建房屋40余间,购置各项校具1500余件,还添置了一些图书仪器、体育器械,基本上能满足教学之需。9月26日,“华容县立初级中学”正式开学上课,张耀寰为首任校长。学校设有教导处、事务处,共有教职员工11人。首届招收初中新生一个班,学制三年;还附设简易师范班(培养小学师资)一个,两班共有学生121人。

1949年7月,华容解放时,县立初级中学有初中班六个,学生272人;简易师范班两个,学生62人;教职员工15人。同年8月,县人民政府接管学校。

1952年11月,奉湖南省教育厅之令,学校改名为“湖南省华容县初级中学”。

1953年11月7日,学校又改名为“湖南省华容县第一初级中学”。

1958年9月,学校改名为现名——湖南省华容县第一中学,开办两个高中班,招生91人。此时学校共有初中班12个,学生685人,加上高中学生,全校学生已达776人。10月,学校与县机械厂、造纸厂、黄湖苗圃等单位合并,成立“华容县工业大学”,年底厂校分离,恢复“华容县第一中学”校名。

1993年11月,通过检查验收,学校被省教委确定为全省第二批省级重点中学挂牌学校,(第一批全省共八所)次年元月,湖南省教育委员会下文,授予学校“湖南省重点中学”匾牌。2004年5月,省教育厅向学校颁发“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匾牌,替换了原来的“湖南省重点中学”匾牌。

2005年10月至2006年5月,华容一中扩建工作完成,校园面积由原来的240亩增加到523亩,新增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现有高中班60个,学生近4000人,在岗教职员工近300人。至此,学校经历了从“龙峰书院”到“湖南省华容县第一中学”漫长的嬗变过程,逐步成长为一所桃李芬芳、誉满三湘的名校。

沱江书院简史: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始于唐而盛于宋,经元明而至清代,历时千余年。书院制度成为中国历史上别具一格的教育形式,并成为我国传统学术发展繁荣的重要渊薮。满清建立大一统的中央政权后,在与汉文化的激烈交锋中,统治者不断地改变其文化政策。就书院政策而言,“有一个由防患到疏引、由抑制到开放的总趋势”,并最终将书院由外在变为内在,纳入国家的整个文化教育体系之中。(前面一段话系引用于《论清代书院政策与书院发展》)华容县沱江书院就是在这个历史条件下于乾隆二十五年的建立的。

此前,上级多次下文要求华容创修书院,经过县里教谕和训导讨论回复,没有结果。乾隆二十二年(1757),教谕城黄岳嵩(城步举人,乾隆二十年任)又接到上级催建书院的命令,曾经和当时的县令郭淮(浙江仁和举人,乾隆十七年任)商议,并多方百计设想创建之法,但无处筹措经费,四顾彷徨,也没有结果。二十三年(1758),被僚属誉为“以兴起学校为首务”的新县令狄兰标(江苏溧阳举人,二十三年任),在任后第三年,即乾隆二十五年(1760)的五月初四,在县署的东面——大致在现教育局一带——辟地修建书院,包括讲堂、寝室、自修室等。第二年夏,还产生了一个令人惊喜的花絮。当时,讲堂、斋舍还未竣工,却遇上了连续十日大雨的梅雨天气,沱水猛涨,堤坝岌岌可危,百姓惊恐万分。六月十一日,县令狄兰标祭水祈求天晴,顷刻,天气果然晴朗,大水开始退下。十天后的某天,一根两头凿了榫头的楠木,从沱江上游漂流到了县城附近的岸边,好像是上天送来作书院建筑材料之用的,华容官民欢欣鼓舞,认为是一个非常吉祥的兆头。

不久,书院竣工了,真是“兰馨披紫阁,桂蕊发天香。层构凌霄起,宏规匝地翔……远接濂溪范,分标岳麓望”。(康熙甲午举人丁永琪《沱江书院落成》)站在“南山扑翠于前,沱江流馨于左”的新书院前,县令狄兰标非常欣慰,觉得华容学子与黎淳、刘大夏当年佛寺读书的条件不可同日而语,期待他们“远分鹿洞之条,近可参岳麓之讲,为名臣,为鼎元,腾梓里之光,为子臣之鹄相继而起”(狄兰标《新建沱江书院记》)。县学里的官员更是兴奋,在书院最后一栋房子才上梁的时候,教谕黄岳嵩、训导李煐(醴陵廪贡,乾隆二十三年任)等人及本邑学人就奔走相贺,因为这是华容建县以来从未有过的盛举,写诗作文自不在话下。黄岳嵩连赋四绝,最后一首的末二句就极大地表现了教谕的本色:“胜地从今多杞梓,好培滋育趁芳晨。”他为华容学子多了一处读书受教、成人成材的学校而高兴,并表示为华容教育事业努力工作。

从现有的资料看来,沱江书院融入了湖湘文化的大河,一是从创办者的初衷看,如前引狄兰标“远分鹿洞之条,近可参岳麓之讲”和丁永琪“远接濂溪范,分标岳麓望”;二是从举办者创建的“校园文化”看,书院把岳麓书院山长欧阳正焕为岳麓书院学子所书的“整齐严肃”四字拓来,刊刻在书院讲堂前面的墙壁上,以示看齐愿望;三是华容前贤如刘大夏、黎淳等湖湘名人经世致用的传统和影响。因此,在培养了一代代有用的人才外,也为湖湘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书院一直由县府管理。书院设院长一人主持讲学,一般由名师宿儒担任,有时也由知县兼任,如县令宗霈曾于嘉庆十七年至十九年在书院掌教三年。还设首士一人,负责管理生活事务。院里分正课、附课两种,名额各约二三十名。成绩好者为正课生,每月可领到2—3两膏火银(生活补助)。逾额为附课生,只给正课生一半的膏火银。

书院教学的教学组织大体分为四种,一为分年法,二为分斋法,三为自学法,四为讲会法。现在没有资料显示沱江书院采用哪种教育组织形式,但可以明确的知道,教材和写作分别以五经四书和八股文为主。甲午战争后,功课改为经学、史学、时务、舆地、算学、词章等。

书院经费来源。开初可能由县府逐年拨给,以及有心人士的捐助。乾隆五十年,知县陈宾用财政罚款为书院购置学田,用以出租来维持开支。嘉庆十六年(1814),知县宗霈上任之初,应父老之请,为了增加书院经费,改善师生生活,培养更多人才,用修脯银(教育经费)又增置膏火田三区。

从现存文档看来,大部分知县对书院都较为关心,社会各界也为书院的生存、发展作了不少努力。

在沱江书院142年的历史上,中间没有没有停办过,但较大的重修却有两次。

道光二十四年(1844),由于“历年久远,加以水灾迭浸,势将倾圮”,书院成了危房。县尉陶应昌“请于县,给发印薄,募捐八百余缗,及递年租谷变价四百有奇”,牵头重建。他组织工匠,准备建材,亲自督工。二十四年冬动工,二十六年(1846)五月竣工,修了讲堂、住房、浴室、水井、厕所,共费1300余缗;不足部分,由陶应昌慷慨解囊解决。当时的岳州知州恽光宸还为此作记,表彰了陶的美德懿行。咸丰六年(1856),知县狄玉麟又加重修。

光绪二十三年(1897),知县刘朝昆将书院迁到黄湖山南麓。

五年后,庚子诏令将全国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书院制度瓦解。光绪二十八年(1902),沱江书院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根据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书院改为明达学堂。光绪三十年,再改为明达高等小学堂。民国十一年(1922),该小学由黄湖山迁至县城文庙,与模范国民小学合并,更名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自此,书院原有建筑慢慢朽坏倾颓。

1946年6月1日,在沱江书院旧址上,当时的华容县府动工修建华容县立初级中学,同年9月竣工,并开学上课。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嬗变,它成为了今天的湖南省华容县第一中学,并被确认为湖南省重点中学,授予了“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匾牌。

现在的沱江书院是上世纪末在华容一中校园内的书院旧址上新建的仿古建筑,粉墙黑瓦,朱红门窗,大门两边的廊柱上刻着原书院“湖山毓秀,沱水文明”的对联,显得古色古香。“整齐、严肃”四个庄重刚劲的大字仍然镶嵌在书院大门两边的墙上,向人们展示着它不朽的生命力,并静静地启示大家对过去以及未来的思考。

2015年12月12日於上海松江

(作者:徐启华,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华容县作家协会原主席,华容一中1966年级原71班学生)

华容一中七十华诞赋

环黉皆山也,拱庠有水哉!山系黄湖山,水是华容河。黄湖山顶天立地松涛飒飒,风拂沱江书院;华容河昼奔夜行江流汤汤,水润湘北学府。噫嘻!沱江奔涌兮,蛟腾鲲起;峰峦雄踞兮,麟啸凤鸣。

邑庠驻山阿,起舞未闻鸡。勃勃非年少,洵洵洎古稀。集七秩之精华,为学人所景仰;播八方以盛名,诚同行之一帜。光阴荏苒,教育不居。先生后学,皆在路上。继绝学兮,不坠追日之志;立魂魄兮,可闻庙堂之音。岁岁又岁岁,寒窗青衿焚膏继晷;行行复行行,杏坛皓首接火传薪。为人师表者,授业布道,鉴慎独池居德雅苑,劬劬敦敦自备“一桶水”;经世学问者,格物致知,越砺锋湖登毓秀楼,孜孜矻矻岂忘“三简书”。噫嘻!犹自书绰楔,擘窠当门前。

若夫朝暾东起,黉舍被金,信步沉思:前贤恩师今安在?云藏岁月,潮涌春华,时空见证:沃壤灵畴好树人。团结进取,踏实活跃。朴实校训,精心擘画。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厚德载物,桃李天下。诲人不倦兮,只争朝夕。晨昏开卷兮,不废冬夏。满园神韵新覆旧,一校精英你赶他。噫吁嘻!自强不息兮当奋斗,长风破浪兮看云帆。

2015年12月12日於上海松江

备注:文中“沱江书院”“慎独池”“德雅居”“砺锋湖”“毓秀楼”“一桶水”“三简书”(“文化书简·学记三则”雕塑)“奋斗”(雕塑)“云帆”(文学社),皆校内设施、人文景观。

(作者:蔡勋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华容县作家协会原主席,华容一中1966年级原71班学生)

编辑:张美勤

编审:唐丽华

监制:吴军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

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