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县文化旅游广电事业“十四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聚焦“三个高地”战略定位和“四新”使命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以文旅融合为主线,深入推进文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建设县域大文化大景区为总抓手,以文化铸魂、旅游兴县、惠民富民为目标,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重大项目为突破,实现绿色生态、城乡一体、文旅融合发展,以改革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着力“调结构、提品质、优布局、深融合、促消费、强科技、高品牌”,落实“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为助推华容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创新性引领性力量。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华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臻完善,文旅产业生态不断优化,品牌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文旅人才不断聚集,文旅产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增强,基本建成文化旅游产业要素齐全、产品体系完善,服务精致温暖,城乡环境优质、宜人宜居,彰显湖湘文化特质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内陆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具体目标
1、每年组织开展5-10次大型群众文旅活动,包括文艺演出、广场文化和旅游产品宣传推介活动等。
2、打造文艺精品力作,发表展演文艺作品1000件以上,获省部级以上大奖5个以上。
3、力争将“华容夹叶点子”“华容花鼓戏”分别申报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4、新建华容县文化活动中心(县会展中心、文娱活动中心、美术馆、民俗实物展览馆、青少年宫等)。占地300至500亩,投资3亿元以上,功能齐全,群众参与活动方便。
5、新建县博物馆。修建一座集文物收藏、研究、展示于一体的现代化数字博物馆。
6、力争将七星墩遗址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将乌龟嘴遗址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7、新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展览馆,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8、对县图书馆进行升级改造。增添给排水、供配电等基础设施。同时,对馆舍进行维修改造、花园整修;升级改造少儿阅览室;新建24小时自助图书馆。
9、推进文化馆、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和总分馆建设,分馆、支馆力争达到乡镇全覆盖。
10、继续培养和壮大文旅志愿服务者队伍,每乡镇达到2-3支队伍,行政村(社区)达2支以上。
11、完善洞庭湖山地森林康养旅游基地。依托桃花山省级森林公园和塔市、胜峰国有林场,发展森林步道、生态康养、山地运动、养老服务、体验农业、森林人家等。
12、完善七女峰康养休闲旅游综合体。依托七女峰景区、华一水库省级水利风景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发展养生度假、山地游乐、特色民宿、水利观光、低空飞行、研学旅行、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
13、新建华容长江生态休闲走廊。结合小集成长江故道旅游通景公路、长江岸线码头复绿和集成垸国家级江豚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长江观光、江豚观赏、骑行运动、休闲农业、生态康养、健康管理、研学旅行等项目内容。
14、兴建一批休闲农业主题庄园。重点建设治河渡镇有机蔬菜观光园、胜峰茶文化休闲体验园、梅花生态产业园、兔湖垸生态养生农业公园、操军镇东湾湖农特产品休闲农庄、北景港镇稻莲虾休闲农业庄园、新河乡徐家岭村景生态农业科技园等。
15、加大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建旅游标识系统、旅游咨询集散中心、游客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主要聚集区域旅游宣传导览设施、旅游公共信息智慧服务平台、旅游安全预警、应急救援与指挥调度系统等。
16、新建七星墩遗址博物馆。保护利用湖南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七星墩城址,建设七星墩遗址博物馆,打造先秦文化体验和研学旅行基地。
17、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数字文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批乡村文化馆、博览馆、村史馆、美术馆、图书馆、农家书屋、数字影院等;实施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
18、新建何冬保文化旅游园。建设集非遗文化传承、地方民间艺术传承展演、文创产品展销等多功能文化旅游园。
19、推进4K/8K超高清电视节目播出工作,提升超高清内容和频道供给能力。
20、统筹有线网、无线网建设,加快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5G建设-体化发展,建立广电5G技术体系,开展5G广播技术应用和业务开发,推动广播电视终端通、移动通、人人通。加快推进广播电视网络向光纤化、IP化、云化、智慧化、融合化升级改造。
21、确保广播电视户户通、优质通,确保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9%以上。
三、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加强公共文化旅游设施建设
到2025年,立足“一带一部”区位优势,全面对接“一带一路”、长沙经济带等国家优势,实现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格局,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难题。
1、加强县级公共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县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影剧院、广播电视台、网管中心等县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功能;完善神禹宾馆、长城宾馆等星级酒店的公共旅游设施服务功能;指导完善三和国际影城、刘大夏文化园、中国棉文化博物馆、尚德艺术博物馆、状元公园等文化旅游设施建设,推进县文化活动中心、范蠡公园、县博物馆、何冬保文化旅游园、七星墩遗址博物馆、休闲农业主体公园、华容生态休闲走廊、七女峰康养休闲旅游综合体、洞庭湖山地森林康养旅游基地、华容长江生态休闲走廊等大型工程项目的论证、规划和建设工作。到2025年,县图书馆保部颁一级、文化馆力争达部颁一级标准。
2、提质乡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水平。提高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水平。深化“星级乡镇文化站”评定,使其在“管理和利用”方面再上台阶。完善全县行政村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推进乡村文化馆、博物馆、村史馆、美术馆、农家书屋、数字影院等文化项目建设。
3、完善公共文化旅游服务网络建设。推动全县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开通主要旅游景区公共交通线路;推进景区停车场、旅游标识标牌建设;推动“厕所革命”。开发华容本地山味湖鲜、风味小吃等地方特色餐饮,推动建设美食(夜市)街区。完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巩固和完善县级文化资源共享中心建设,建立符合标准的县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及村场(社区)现代化公共电子阅览室。加强“绿色网吧”建设。推进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提升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和应急广播“村村响”等工程建设管理水平。推动县、乡完成公共图书馆、何长工纪念馆、文化馆、美术馆、剧场等文化设施建设和提质;建设方便阅读和体验的文化休闲区。
(二)实施公共文化旅游惠民工程
1、推进公益文化民生工程。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旅游设施网络作用,继续搞好县文化馆、图书馆、何长工纪念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免费开放工作。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完成送戏下乡、送书下乡和放映公益电影任务。确保公益广播电视节目户户通、优质通,继续实施广电惠民工程,为低保、五保和残疾人员减免部分收视费用。
2、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工程。充分发挥华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进文博场馆进行文旅融合创新。精选一批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文化馆、图书馆等进行文旅融合设施改造升级,实施文旅双领域的队伍建设,探索文化场馆走向文旅融合示范新途径积极开发非遗、文创等新型文旅产品。利用丰富的非遗文化,推动非遗+展览与传习、非遗+演艺与节庆、非遗+餐饮与民宿、非遗+文创、非遗+特色街区、非遗+养生、非遗+研学等多种融合发展模式,激活文化资源存量,增强非遗造血功能。
推进文化旅游与农业融合,一是农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坚持“农旅融合、以旅促农、以农兴旅”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思路,积极开展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创建,发挥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创新发展新型农业业态。包括定制农业、智慧农业、创意农业、会展农业、共享农庄等新型农业业态,推动建设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庄园、乡村创客基地等建设。三是重点发展近郊休闲农业和现代休闲农业。在长沙、株洲、湘潭、益阳、常德等市周边,积极推动乡村精品民宿、乡村休闲度假、农业节庆休闲等农业旅游新型业态。
3、推进文旅特色小镇精品工程。从华容众多的传统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湖湘文化风情小镇中,精挑细选一批基础较好、潜力巨大、特色鲜明的小镇,按照基础设施完备、旅游要素齐全、特色产业突出、治理管理精细、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游宜业的高标准要求,进行精心打造。发挥农业产业化特色小镇、特色村的观光休闲旅游作用,推进乡村文化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助力乡村振兴,依托乡村美景、美食及特色农业产业,重点打造农旅结合示范。培育支持禹山乡村旅游度假区、野猪村乡村旅游点、鼎湖山庄、帆缘山庄的提质升级。推进文化旅游与农业、工业融合,鼓励工业企业以生产场景、科研与产品、企业文化与管理经验等资源为依托,打造三封寺镇芥菜特色小镇、福尔康棉文化博览园等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推进文化旅游与体育融合,大力发展休闲体育旅游,打造一条体育精品线路。推进文化旅游与康养等新业态融合,积极推进康养基地、生态酒店、民宿等建设,发展生态健康旅游产业。
4、推进特色品牌培育工程。继续组织办好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文艺晚会、书香华容•春天读书、万众欢腾闹元宵、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进一步打造 “华容夹叶点子”“华容花鼓戏”等地方特色文化活动。到2025年,基本达到一乡一品,80%的村场达到一村一品。
5、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工程。启动建设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融媒体,并有效整合其服务功能。整合党员现代远程教育服务中心、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村场图书室的公共文化资源,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推广数字技术在电影放映、监管等相关环节的广泛作用。
6、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一是加强加强文物保护,做到保护与利用并举。在完成全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基础上,确保文物保护单位总量较大提升。加强文物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做好全县重大建设项目的地下文物调查、勘探和抢救性发掘工作。到2025年,全县文物保护单位的维护及保养率达90%。二是新建博物馆,合理利用文物资源,大力发展博物馆业。到2025年,要逐步充实馆藏文物,不断丰富展览内容。三是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到2025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增加至20人以上,争取将“华容花鼓戏”“华容竹马戏”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将“华容夹叶点子”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整理、编辑、出版一批地方特色文化书籍。
6、推进文化旅游市场平安工程。继续坚持“依法行政,和谐执法”的理念,加强文化综合执法大队执法队伍建设,广泛深入开展文化旅游法律法规下乡村进社区入校园宣传活动。加强全县文化市场行政审批与监管工作,依法整治文化旅游市场。深化“星级文明网吧”考评,健全湘鄂边四县市(华容、石首、南县、安乡)“扫黄打非”联防协作机制。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提高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执法水平,确保全县文化旅游市场平安健康发展。
(三)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步伐
到2025年,文化旅游产业生态不断优化,产业链建设取得新成就,文化旅游人才不断集聚,文化旅游企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增强,基本建成文化旅游产业要素齐全,产品体系完善,服务精致温暖、城市环境优质、乡村宜人宜居,彰显湖湘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1、繁荣发展善德包容的湖湘特色县域文化
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善德善行、开放包容”为品牌主题,以创建湖湘善容文化实践示范区为载体,以文化化人、文化传承、文化惠民、文化兴产为抓手,着力打造善德包容的湖湘特色县域文化体系,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努力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促进乡风文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搭建文化化人“五大平台”。搭建善容文化宣传平台、善行义举榜样平台、仁爱福善活动平台、善容文化体验平台、文明村镇创建平台,以善容文化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向上向善的农村社会心态,形成崇尚诚信、践行诚信的乡风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建设文化传承“三大基地”。重点建设湘楚文化研究展示基地、红色文化保护展示基地、非遗文化传承发展基地,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文化展示和乡村旅游结合发展,为增强文化自信、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优质载体。
实施文化惠民“三大工程”。大力实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工程、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培养工程,加快形成“覆盖全县、贯穿全年、惠及全民”的文化惠民新局面,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推进文化兴产“三大行动”。大力推进乡村文创基地建设行动、文化引领企业升级行动、农业文化旅游融合行动,把发展县域特色文化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强大动力。
2、建设江南洞庭水乡生态旅游目的地
以“人文华容胜境、全景水乡画卷”为品牌形象,以发展县域大景区为抓手,以打造水乡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加快推动美丽乡村、农业园区、文化基地景区化发展,加快推动核心景区精品化提升,着力构建“农旅相融、景村一体、宜游宜养、和谐共享”的乡村旅游新格局。
优化区域空间和精品线路布局。着力构建“一核三带多点”的乡村旅游空间布局。全面对接省市精品旅游线路,深化区域市场合作,加强旅游空间联动,推动旅游资源共享,重点规划建设五条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
大力实施三大旅游精品工程。打造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辐射力强的标志性景区(度假区)。加快实施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工程、特色旅游业态培育工程、旅游消费链条拓展工程,依托优质水体、湿地、山地资源,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文化保护,加快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乡村休闲旅游、乡村文化旅游。积极开发培育“旅游+”的新业态和旅游热点产品。完善住宿接待体系,开发特色旅游商品,丰富旅游消费体验,全面拓展旅游产业链。
加快构建四大旅游支撑体系。着力构建旅游交通、公共服务、标准管理、品牌营销等四大体系,确保区域内旅游交通便捷、旅游标识完备、公共设施完备、公共信息完善、旅游秩序规范、旅游品牌响亮、文明安全出行。
培育发展五大旅游市场主体。鼓励支持惠华公司等国企投资运营重点旅游项目。加强招商引资,推介旅游精品,引导支持乡友乡贤回乡投资旅游项目、兴办旅游企业。支持懂经营、善管理的本地及返乡能人投资旅游,吸纳就业、带动创业。引导村集体和村民组建乡村旅游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乡村旅游。引进培育发展旅行社以及自驾车俱乐部、电商、乡村旅游创客等新兴市场主体,发展乡村旅游新产业新业态,参与项目建设、联合市场开发和合作营销推广等。
加快建立三大产业组织模式。重点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模式创新,建立“总协会+专业协会+农户”的管理模式、“政府+乡村旅游协会+旅游市场组织者”的运营模式和以股份制为基础的经营模式,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村共同致富,促进乡村旅游扶贫。
四、保障措施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推动组织管理创新。一是明确高质量发展旅游的责任主体。各级党委政府是责任主体,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各级文旅部门和关联部门是主要责任单位。二是加强文化和旅游行政职能部门的自身建设。在机构整合、人事安排、工作推动、知识结构完善等方面,落实两大部门的深度融合。三是建立常设性跨部门协调机构。全面协调理顺各相关部门在旅游发展中的职能,建立有效的联络和沟通机制,减少阻力,提高行政效率。
2 、深化考核机制改革。一是出台与市县综合考评挂钩的旅游发展考核机制,适当增加旅游发展的考核指标权重。二是出台旅游资源保护开发的负面清单。三是推出切实可行的文旅融合、跨界融合发展的激励机制。
(二)加强文旅用地保障
1、及时出台政策旅游用地的保障是文旅重大建设项目是否能够落地实施的关键所在。建议及时出台《华容县支持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用地政策》。政策可以围绕加强规划引导、加大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完善文旅用地分类管理、创新土地供应模式、降低文旅用地成本等方面进行明确。
2、规划明确用地。一是在组织编制省级和市县国土空间规划时,将实际需要的新增华容县“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2021-2025)文化和旅游项目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明确文旅重大项目的空间布局及用地指标,使国土空间规划为文旅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二是在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中,实施用地指标倾斜政策,适当增加文旅用地特别是重大文旅项目用地的发展需求。
3、创新供地模式
一是对旅游区外的游客服务中心、游客集散中心、游客休憩站点、非营利性停车场等公益类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划拨供地模式。二是积极探索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等文旅用地供应模式。三是对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确需使用建设用地的,积极探索实施“点状供地”模式。四是在符合环保及相关规划前提下,支持使用荒山、荒地、荒滩等“四荒地”建设文化和旅项目。五是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开办旅游企业。六是细化利用老旧厂房、废弃矿山、空心村庄包括库存商办用房开发旅游项目的支持措施。
(三)高度重视人才建设
1、实施文旅智库建设工程
(1)扩大征集范围。用更开放的视野组建湖南文旅智库,在全国范围内定期征集和更新业内知名专家和学者,充分发挥专家在决策咨询和评审评价中的重要作用,提高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
(2)拓宽人才类型。人才来源包括政府、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人才类型包括旅游、文化、艺术、科教、公共服务、非遗、产业、文博等类型。
(3)构建三级体系。建立以湖南省文旅智库为核心,各地市(州)、县(区)文旅智库为辅助的三级智库体系。
2 、实施文旅人才培养工程
(1)加大人才工程申报推荐力度。争取在省的“五个一批”、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高技能人才振兴、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人社部的百千万人才、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等省部级人才评选工程中,创造条件,向文旅人才倾斜。(
(2)实施人才轮训计划。以短期和中长期培训作为主要方式,广泛开展文旅类人才轮训,“十四五”期间基本完成对全省文旅人才培训的全覆盖。
(3)实施以赛代训计划。分层级组织开展各项专业能力竞赛活动,如旅游创意策划大赛、旅游服务技能大赛、大学生旅游类技能竞赛、旅游线路设计大赛等。通过竞赛活动发现人才,培训人才。
3、实施人才环境优化工程
(1)优化现有人才评价机制。加强与人社部门沟通,争取将旅游规划师、大数据分析师、新媒体旅游营销人才(网红)等纳入人社部门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导游在有人社部门初级认定的基础上,争取在设置中级、高级资格认证。
(2)加强人才典型宣传。每年评选“文旅湘军”典型代表,努力营造重视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服务人才的良好氛围。
(3)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文旅企业联合共建人才实训基地。争取国家在湖南设立旅游院士工作站。
2020年8月1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