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模式
岳阳日报专版|华容,转型之城!
来源:岳阳网   2024-12-31 17:26
浏览量:507 | | | |

岳阳网 >县区 >华容县

岳阳日报专版|华容,转型之城!
时间:2024-12-13 09:13:40 来源:岳阳日报全媒体采访中心 记者:刘敏文 张小弓 李金贵 喻熙荣 张晗潇 见习记者 黄昶茜

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敏文 张小弓 李金贵 喻熙荣 张晗潇 见习记者 黄昶茜

 华容县产业发展概况 

华容县临长江、濒洞庭,一直以来都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年来,该县不断补齐工业发展短板,加快从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工业强县转型,纺织服装、食品加工、装备制造、能源物流等产业发展来势向好。

目前,该县“一主”为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一特”为纺织服装产业,“一主一特”已分别形成百亿产业链集群。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82家,有上市企业1家(赛隆药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1家。

纵观华容县现代化产业发展路径,“转型”成为最关键词。从制造工艺升级到发展理念转变,华容县通过坚定不移的转型升级,不仅重塑了产业生态,更开启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负责人访谈 

华容县委书记陶伟军:

 瞄准“一主一特”产业定位,持续做好转型升级文章

华容县按照市委、市政府主特产业布局,不断创新培育举措,持续推动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加工、纺织服装两大百亿主特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到2025年,培育10家以上产值过10亿元企业,培育1家以上本土上市公司,地方收入突破10亿元。

机器换人,数智赋能。华容县不断提升企业装备、工艺和智能制造水平,22家芥菜加工企业已接入“透明工厂”平台,纺织企业基本建成“无人车间”。同时,用好“两新”等政策,持续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助其技术改造提质,推动扩产扩能。目前,华容县纺织服装头部企业科创、科力嘉均先后上马了二、三、四期项目,纺织服装今年新开工项目11个、已投产8个;有24家企业纳入全省大规模设备更新项目库,6个企业项目得到制造强省专项支持。

融合裂变,借梯登高。全县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总产值已分别达到350亿元、150亿元,纺纱规模98万锭、占全省的1/4。通过支持头部企业嵌入本地产业链或全市产业链,更好地实现了借势发展、借梯登高。化纤纺织与棉纺织设备、技术积极对接己内酰胺、乙烯项目下游产品,加快横向一体化,嵌入全市石化产业布局;重点探索绿色食品与本地工业机器人产业融合,提高市场占有率。

突破断点,延拓链条。当前,华容县纺织服装、绿色食品链条还在进一步延长。一方面,持续加强产业链招商,今年已引进主特产业项目35个、总投资56.22亿元,特别是签约了苏美达校服加工、预制菜产业园等项目;同时,力争尽快完成印染区审批,推动纺织服装向高端纺织、功能纺织和鞋服制造拓展,特别要向体育鞋服制造发展,建设省体育用品产业园;另外,强化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支持绿色食品向生物制造发展。

你桌上的华容酸菜 是这样“华丽丽”地做出来的

日前,农业农村部公示2024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华容芥菜榜上有名,也让华容又多了一张“金名片”傍身。

芥菜蛋汤、芥菜肉汤、芥菜鱼、芥菜扣肉……这些都是华容人记忆深处的“家乡味道”。提到芥菜,可能外地朋友不太熟悉,但其实芥菜经过晾晒脱水,腌制后储存发酵,就成了酸菜。

得益于“大江大湖”的滋养,华容县土壤肥沃,耕作性好,所生产的芥菜叶肥肉厚、嫩脆少筋,口感极佳,华容也因此成为全国最大的芥菜生产区,享有“中国芥菜之乡”的美誉。

2022年,华容芥菜一度陷入舆论漩涡。然而,历经短暂阵痛过后,华容芥菜又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如今,一蔸小小芥菜已发展成为全县14万农民的“致富菜”,原来的家庭式手工作坊也摇身一变成为绿色化、智能化、规模化的现代工厂。

作为华容芥菜实现“华丽转身”的亲历者,在湖南华隆酸菜有限公司敞亮的“透明工厂”里,全自动化生产线令人眼前一亮,古老的酸菜制作工艺与现代科技的魔力在这里发生碰撞,重新定义着传统美食的未来。

公司办公室主任严密带着记者看了一场“现场直播”。

隔着透明的玻璃,只见腌制的酸菜被传送至清洗机中,经过反复清洗,进入全智能脱盐系统,通过精确控制的温度和湿度,快速均匀地除去盐分,保留酸菜最本真的风味。经切菜机、拌料机加工后,酸菜被传送至智能炒制机,随后灌装、封口、运送一气呵成,经杀菌、烘干后,一袋袋各类酸菜产品就此“下线”。消费者用手机扫一扫包装袋上的二维码,手中酸菜从田间到出厂的“履历”信息便一目了然。

观看了酸菜制作的全流程,记者感到十分惊讶:偌大的生产车间里,居然只有寥寥数名工人。“我们现在一条全智能化生产线仅需15名左右的工人,且大部分集中在前端的清洗修菜环节。”严密解释道。

眼下,华容县已建成芥菜大数据管理平台,22家芥菜加工企业正式接入,确保实现全产业链质量溯源管理,让所有芥菜产品“带证上市”。

“持证上岗”的华容芥菜,也在风雨过后迎来了“大丰收”——先后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湖南省十大农业品牌、省“一县一特”农产品优秀品牌等荣誉。

家底厚,底气自然足。

从“土坑酸菜”到有名的“牌子货”,华容芥菜“华丽转身”的背后,正是华容县坚持以数字科技赋能全县农业转型升级,拉通全产业链条,推动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所在。

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一批以华容芥菜、华容稻为代表的农业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目前,该县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加工产业总产值已达350亿元,正加速形成涵盖种植、腌制、加工、物流、文旅等全链条的发展新格局。

你身上的国际大牌 可能是“华容出品”

“公司销售额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今年预计可以突破12亿元。”来到华容县石伏生态纺织工业园,湖南科力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力嘉”)董事长蔡先彪向记者分享这个好消息。

销售额年增速超过20%,意味着什么?“相当于3年左右,我们就能再造一个新工厂!”蔡先彪透露,在这般增长势头下,公司却不需要配备销售队伍。

“公司700多名员工中,以研发人员与技术工人居多,没有销售员。”在蔡先彪看来,只要把纺织产品的品质提上去、把公司口碑做好,客户自然会主动找上门。

对于科力嘉而言,确是如此。公司生产的高端针织纱,全部专供“服装界富士康”——宁波申洲国际集团,用于织造耐克、阿迪达斯、优衣库等国际知名服装,可以说完全不愁销路。

“这也是我们有信心今年又新上了一条生产线,继续扩大产能的重要原因。”蔡先彪告诉记者,当同行还在“内卷”、打价格战之际,公司早已转变经营逻辑,通过打赢品质战寻求发展出路、抢扩市场份额。

别看如今的科力嘉在市场上如鱼得水,曾经的它,也陷入过“求救”的境地。

时间回溯到2015年,蔡先彪将一封数千字的“求救信”递到了时任华容县政府主要负责人的手中。那时,由于国内外市场连续低迷、生产工艺落后,造成公司产品大量滞销,科力嘉到了生死存亡之际。

这种境遇,并不是科力嘉一家之痛。彼时,华容县许多传统纺织企业选择依靠“人海战术”,动辄数百名工人围着一台机器转,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蔡先彪的“求救信”,道出了产业之艰难,也指出了转型之迫切。华容县纺织从业者们意识到,必须换个“活法”了。一时间,高端智能化转型成为全市纺织企业发展的“新话题”。

于是,全市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产业发展规划,通过无息贷款等方式积极推进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引导企业提升装备、工艺水平和智能制造水平。

如今,在集聚了数家现代化纺织企业的石伏生态纺织工业园,先进纺织工艺技术和装备在这里得到普遍应用。

“经历机器换人、数智化转型后,公司生产效率提高3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53%、运营成本降低22%。”蔡先彪告诉记者,传统的纺织行业已发展成为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减少用工成本和能耗的同时,能更好地保证产品质量。

先进工艺设备的更新换代,不仅让华容纺织业完成了从“制造”到“智造”的蜕变升级,还让这里的特色纺织品在海内外市场谋得一席之地。

作为全球知名运动服饰品牌代工厂,宁波申洲国际集团的国内供应商中,主要来自华容科力嘉;产量占中国8%的华容牛仔纱,也成为高端牛仔布用纱市场的“宠儿”,源源不断出口海外。2023年,华容纺织业被湖南省商务厅列入湖南县域外贸特色产业集群。

华容纺织业的蜕变历程,可谓漫长而艰辛。在产业深度调整、大浪淘沙的过程中,华容县正是因为专注本行,坚持技术革新,才最终走出困境、获得新生。

然而,前行之路并未就此打住。接下来,华容县还将进一步突破印染“瓶颈”,按照“壮纺、引染、扩链”的思路,推动传统棉纺向全链条工业体系发展。

供图:华容县委宣传部

(编辑:罗楚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