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hrxfpb/2019-1464825
  • 发布机构:县扶贫办
  • 公开范围:全部公开
  • 生成日期:2019-01-02
  • 公开日期:2019-01-02
  • 公开方式:政府网站
华容:志智双扶”激发扶贫“内驱力”
来源:华容县扶贫办   2019-01-02 11:42
浏览量:1 | | | |

 有一条生活哲学: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同比,对于脱贫攻坚而言,如果一味等待外力帮扶,那么永远不会脱贫,或者可能返贫,因此,只有做好精准扶贫与扶志、扶智的结合文章,借用外力激发扶贫“内驱力”,才能彻底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今年来,华容县将“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列为《华容县 2018 年脱贫攻坚大会战工作方案》重要内容,要求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杜绝贫困代际传递同时,做好贫困对象宣传、教育、培训、组织工作,支持他们积极探索致富门路,创造创业干事环境和条件,最大限度的调动干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广大群众依靠勤劳的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现将章华镇栗树村、插旗镇千和村和三封寺镇莲花堰村扶贫与扶志、扶智案例介绍如下:

 

栗树村:扶贫“三信”书写“至贫先富”故事

章华镇栗树村的水产场、养殖场在上世纪90年代曾有过一段辉煌时期,是众人眼中羡慕的“金窝窝”。后因劳动力流失、经营不善、市场缺乏活力、交通建设滞后、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等原因,原本的“金窝窝”渐渐衰落成了一片“穷窝窝”,建档立卡贫困户达125户342人,是该县精准扶贫重点村。

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县驻村工作队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总结了扶贫“三信”法,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了“弱鸟先飞”“至贫先富”的效果,累计脱贫112户310人。

“一信”——畅通有效致富的信息。贫困户杨瑞兵,家有4口人,一家人原本过得平淡幸福。2014年,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病击垮了杨瑞兵妻子的身体,让这个原本比较拮据的家庭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困境。驻村工作队在走访调查后,迅速为杨瑞兵家落实了健康扶贫政策,通过政府代缴的医疗保险为其妻子报销了大部分医疗费用,解除了杨瑞兵发展生产的后顾之忧。

“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杨瑞兵的儿子因家庭缘故,一度消极低沉,待业在家。工作队一方面积极上门,在拉家常、交朋友过程中,给杨瑞兵儿子做思想工作,鼓励其参加招聘和工业园组织的劳动力转移培训会;另一方面出谋划策,鼓励杨瑞兵利用水产场原有的水产养殖资源,做活生产文章。在儿子勇敢迈出家门前往岳阳市区务工后,杨瑞兵在工作队队员的轮流陪同下,对县城农资市场、餐馆等消费者较多的场所进行实地走访。经过反复的市场调研分析后,他决定大干一场——规模种养。然好事多磨,没有启动资金、不会养殖技术、担心销售亏本等等一连串的现实问题,将杨瑞兵一度火热的干事创业激情浇了个透心凉。工作队获悉后,与村干部和其结对帮扶干部一同会商,分析了龙虾、莲藕等农产品的前景,为杨瑞兵担保申请了5万元的小额信贷,并购买了藕种,还请来技术专家上门指导。儿子有了稳定的务工收入,发展生产有了启动资金,还有技术员上门指导,杨瑞兵底气十足,撸起袖子加油干。随着龙虾市场价格利好,杨瑞兵不仅在2017年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在村内承包了100亩水域,实现了自己的规模化种养梦。2018年,杨瑞兵家的年收入达到了20万元,昔日的贫困户率先致富了。

“二信”——培养勤劳致富的信念。49岁的郑朋,看着这几年自己的发展历程感触颇丰。三年前的他,因为儿子患有精神分裂症,两口子带着儿子到处求医,再加上女儿读书学费开支大,每天都活在压力和痛苦之中。家里仅有的积蓄花光了,还欠下了一大笔债务,他对生活也渐渐失去了希望。

2017年,郑朋的结对帮扶人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吉伟了解到他的实际情况后,上门找他谈心,并为他拟定了一套帮扶计划。首先落实了其儿子的医疗救助政策,为其女儿申请了教育助学资金;然后帮助他申报产业帮扶,鼓励勤劳致富。在帮扶干部的循循引导和暖心关怀下,郑朋一方面加入智慧优质稻专业合作社,租种了水田120亩;另一方面利用帮扶干部和养殖合作社购置的600余只鸡苗,发展规模养殖。在苦干实干中,郑朋两口子麻木的心“活”起来了,不仅光荣脱贫,还成了村里有名种植大户。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事例,也激励着更多村民积极发展生产,通过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信心。

“三信”——坚定科技致富的信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栗树村虽然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发展水平较低,但丘岗山地较多的自然条件,适合散养土鸡。贫困户蔡亚民一度想通过养殖土鸡来走出困境,但因妻子患有癌症,家中一贫如洗,只好将想法埋在心里。

驻村工作队在上门走访中,了解到蔡亚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后,联系专业合作社及其结对帮扶干部,共同为他免费提供了500只鸡苗。但不到一个月,蔡亚民又找到了工作队。因为养殖不善,500只鸡苗仅仅存活200多只。眼看着活蹦乱跳的鸡苗一只只死去,这位年近花甲的农民又急又恼,吃不下睡不着,在向工作队反映情况时数次哽咽。为破解老蔡的难题,驻村工作队特意请来了县畜牧水产局的专家,到蔡亚民的家里实地查看。现场勘察后,专家指出了蔡亚民在养鸡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并在防疫、投食、防黄鼠狼等方面,给蔡亚民开出了一张“诊断清单”。对着这张清单,蔡亚民开始一项项“对症下药”整改,通过科学喂养,鸡苗的存活率逐渐提高。认识到科学养殖的重要性,蔡亚民买来各种养鸡书籍,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同时积极请教养殖专家,渐渐成了村里的养鸡能手。现在,他每年养殖的土鸡近3000只,土鸡蛋等农副产品供不应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 以渔。”据悉,今年,该村驻村工作队通过村民“讲习堂”,定时邀请种养专家前来授课已成常态,帮助更多像蔡亚民一样的村民培养发展生产的技能,激发内生动力。

编后感:“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近年来,栗树村通过畅通有效致富的信息、培养勤劳致富的信念、坚定科技致富的信心等方法,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识,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能力。同时,注重发挥深度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典型引导作用,狠刹“等靠要”不良之风,激发贫困群众向典型学习,掀起“你追我赶要脱贫”的热潮。

 

千和村:三幅“退热贴”杜绝“养懒汉”

插旗镇千和村位于湘北洞庭湖区,人口5046人,辖36个村民小组,是该县2018年精准扶贫重点村,截止2018年10月,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4户162人,其中已脱贫30户82人。该村是一个以垸区为主,兼有部分丘陵的农业村,人均耕地近2亩,水旱兼作,主要种植蔬菜、棉花、水稻,是华容芥菜、豆角的重要种植基地,全省蔬菜加工龙头企业插旗菜业落户该村,农业富余劳动力大多外出或就近务工。该村群众思想活跃、总体勤劳。然而,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农户争当贫困户的热情一度较高。

2018年5月,全县启动贫困人口动态调整时,该村不仅没有一户一人自愿退出,而且有11户29人提出申请,强烈要求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针对该现象,县驻村工作队把扶志作为提高脱贫质量的关键,强化“救穷不救懒”的正面宣传,针对共性和个性现象,有的放矢,给争当贫困户现象退热。通过半年多努力,2018年10月,该村争当贫困户的热情开始减退,全县再次启动贫困人口动态调整时,15户45人认同达到脱贫标准,申请脱贫,仅有2户5人因家庭主要劳动力身患重病,申请成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不到5月份申请人数的五分之一。

针对共性现象,县驻村工作队开出三幅“退热贴”,加强群众思想宣传教育,杜绝“养懒汉”现象。

一是把好“识别关”。 大力宣传、严格执行脱贫攻坚政策,把好“精准识别”关。今年来,县委派驻千和村扶贫工作队与支村两委一道,针对群众争当贫困户的实际,先后组织召开党员大会、群众代表会4次,反复宣传脱贫攻坚政策,让党员群众明白,只有通过自身努力一时达不到“一超过两不悉三保障”的农户,经过本人申请、村民主评议小组评议、村支两委初审、公示、镇复核、县审批等一系列程序,才能建档立卡。同时,对申请建档立卡的农户,逐户上门,并走访其同组村民,详细了解家庭人口、子女及其务工、种养、就学、健康、住房等情况,讲政策、算收入、摆事实,打消了5户争当贫困户的念头。同时,对4户9人因家庭主要劳动力患重病等原因致贫的农户通过规范的程序,予以建档立卡。

二是把好“帮扶关”。慎重送钱送物,防止非贫困户攀比。改变以往把送钱送物作为结对帮扶主要措施的做法,坚持因户施策,把落实扶贫政策作为结对帮扶的首要任务来抓落实。今年来,驻村工作队分4个批次,组织51名结对帮扶责任人进行业务培训,让每一名结对帮扶责任人认识到:扶贫关键要扶志扶智、着力在落实政策,决不能简单送钱送物,尤其不能大张旗鼓地向贫困户搞普惠式送钱送物。据统计,全村今年贫困户户均获得结对帮扶责任人直接钱物帮助不足300元,但通过做好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危房改造、饮水安全等工作,确保了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保障贫困家庭孩子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保障贫困人口基本医疗需求和基本居住条件,贫困户普遍表示满意。

三是把好“建设关”。瞄准基础建设项目,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激发村民动力。今年,驻村工作队根据走访调查,确定了群众最需要解决的基础建设项目。随后,由驻村联点的县人大办、县工商银行支持村基本建设资金17万元,帮助争取县“自然村畅通工程”项目29万元、国土整治“四自”项目40万元、水系恢复项目10万元,并联系海济药业对口捐赠扶贫善款10万元。目前,相关工程正在组织施工,到12月底,将完成道路硬化2.9公里,实现环村主干道全部连通,恢复瘫痪多年排灌机埠1处。这些工程的实施,让所有群众都能享受到脱贫攻坚政策带来的实惠,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更好地前行。

针对个性现象,工作队从细处着手,对症下药,根除“保姆式”扶贫。

卢建国,男,50岁,未婚,身体强壮,有责任田2.4亩,住房60平方米。不善农活,喜打牌下棋。在大哥卢先保督促下种植棉花、豆角,去年生产经营纯收入不到2000元,靠低保金度日。几乎不会家务,害怕使用电器,生活靠80岁的母亲料理。今年4月以来,结对帮扶责任人和驻村工作队员先后10多次上门,针对其特点,进行多方帮扶。一是帮助生活自理。在多次鼓励的基础上,抓住其老母亲生病之机,与其大哥一道教他学会了做饭、洗衣。二是监督和动员少打牌、多做农活。将他纳入产业扶贫对象,与插旗菜业签订协议,进行直接帮扶,支持部分肥料,并发动邻里种田能手适时指导。今年他不仅种了自己的责任田2.4亩,还流转他人土地1亩,共计种豆角0.7亩,种棉花2.7亩。虽然收成与种田能手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也获得种植纯收入5000多元,加上低保金和母亲的养老金,家庭人均纯收入近4700元。三是进行了危房改造,解决了住房漏雨问题。目前,卢建国的生活生产逐步走上正轨,已列为2018年预脱贫对象。他多次对驻村工作队长说,“靠打牌、靠别人不行,还是要靠自己把田种好。”

编后感:“争当贫困户”是当前脱贫攻坚大会战中,出现的一类极不和谐的象,千和村“对症下药”:一是注意深刻理解、深入宣传政策,让群众明白扶什么人、怎么扶,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贫困户动态调整,让群众心服口服;二是注意加强结对帮扶责任人业务培训,杜绝简单送钱送物,做到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三个落实”;三是注意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选准基础建设项目,让群众普遍得到实惠,增强农民实现全面小康的信心与后劲;四是注意用真心用真情,不厌其烦地做贫困户的思想工作,千方百计动员其亲属邻里,形成帮扶合力;五是注意精准着力,摸清每一户每一人的实情,再从小处着眼、先易后难、扎实进行。通过这些方法有效降低了争当贫困户现象的热度。

 

莲花堰村:“用好外力,激发内力,凝聚合力”

三封寺镇莲花堰村位于该镇东北部,由原星火、柞树、红莲三村合并。全村辖27个村民小组,905户4108人,因山地林地居多,人均耕地面积仅1.3亩,以种植水稻为主,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015年,该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3户208人,经过专项清理、自然变更,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0户83人。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2015年来,县驻村工作队坚持“用好帮扶外力、激活内生动力、凝聚各方合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充分调动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村参与的脱贫攻坚格局。2018年底,该村通过实施精准扶贫重点村巩固提质工程,30户8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未脱贫的5户12人全部为兜底帮扶对象。

一是用好外力。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莲花堰村多山地林地,村民依山而居,比较分散,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安全饮水任务较重。驻村工作队入驻后,将改变莲花堰村落后面貌,帮助贫困群众脱贫摆在突出位置,提出“一年打基础,三年全脱贫”的发展思路,做到脱贫攻坚有计划、有资金、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

今年4月,驻村工作队进村入户走访发现,红莲片区灌溉水源黄吉湾水库引水渠损毁严重,全长1900多米的引水渠山石淤积、杂草丛生,导致水资源浪费、引水不畅。工作队多方协调,紧急调配资金16.2万元,赶在农忙“双抢”前完成了黄吉湾水库引水渠一期工程升级改造,随后在9月份启动了第二期升级改造工程,惠及农田1400多亩。据悉,2015年至今,该村把脱贫攻坚当作了最大的民生工程,共筹集经费2000多万元用于水、电、路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其中落实山塘升级改造、渠道疏洗、水库除险等基础设施建设1200多万元,村级公路建设500多万元,农田电网改造200多万元,安全饮水工程100万元。

二是激活内力。改变莲花堰村落后面貌,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并不是大包大揽,而是重在激活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让贫困户在辛勤劳动中提升并享受脱贫致富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尊严感。

做实结对帮扶,帮助贫困户摆脱思想和意识的贫困。71岁的贫困户李新盛,家有7口人,通过享受就业务工、产业帮扶、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兜底等一揽子政策,人均纯收入在2017年年底已超过脱贫标准。但由于李新盛拒绝参与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安全还未得到保障,一时无法脱贫。2018年,工作队将李新盛列为重点对象,加强走访沟通,经常一天上门两三回,反复宣传扶贫政策,尽心尽力解决实际困难,及时疏导负面情绪。今年5月,李新盛的心被捂热了,答应进行危房改造,原地新建房屋。“刘书记,您看我家的新房马上就要完工了,我今年也要脱贫了”9月17日,华容县委书记刘铁健在该村调研时,李新盛紧紧握着他的手激动地说。

63岁的贫困户陈见清,身强体壮,平时好打牌,怠于劳作,妻子患有眼疾,日子过得十分拮据。2017年,建立结对帮扶后,帮扶干部尽心尽力,不仅落实了易地扶贫搬、健康扶贫等扶贫政策,更从思想上动员他改掉好逸恶劳的习惯,重燃干事创业的激情。“农忙的时候,帮扶干部带着家人帮我插秧、做饭,人家这么帮我,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勤快?”今年,陈见清流转了31亩水田种植优质稻,家庭纯收入达37596元。他说,每天田里家里都有忙不完的事,没时间打牌了,口袋也鼓了,心里更踏实。

该村坚持“谁干支持谁,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动员干”,利用三封工业园区区位优势,通过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用工、交通补助等方式,让贫困群众在辛勤劳动中品味奋斗的甜头。如在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岗位中,优先聘请有劳动能力,但没有门路或因家有病人不能出远门的贫困户。刘密芝家是因灾致贫,30多万的巨债,让这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子曾一度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工作队帮他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同时,注重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介绍刘密芝的妻子就近到三封工业园上班,鼓励其儿子外出务工,刘密芝则一个人种植15亩双季稻,同时在驻村工作队“挂了号”——就近务工,2019年又新增了3.5亩龙虾养殖计划。如今,刘密芝家的债务基本已还清,他感慨道,没有党和政府的帮扶,自己还不知何时才能看到希望。

为鼓励贫困户发展产业,工作队还制定生产奖补标准,按鸡8元/只、鸭10元/只、鹅12元/只、猪500元/头的标准发放到位。贫困户焦应喜今年养了8头猪,拿着补助的4000元,心里乐开了花,并决定2019年继续扩大养殖规模。

三是凝聚合力。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首先靠的是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干,因此,用好外力、激发活力的同时,还要凝聚各方合力攻坚。莲花堰村结合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环境卫生整治、“扶贫日”等工作,大力弘扬扶贫济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中华传统美德,动员全体村民、寓外乡友广泛参与脱贫攻坚。

文新科是今年11月新纳入的贫困户。今年9月,文新科妻子因宫颈癌治疗无效死亡;儿子又被诊断患有恶性骨肉瘤,进行了截肢手术和术后化疗,女儿还在读大学。家里仅医疗费用就花去了58万多元。无奈之下,文新科10月份申请成为贫困户。入户核实情况后,镇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在村场、水利局开展爱心募捐,先后三次到长沙湘雅医院看望文新科一家,并送去了1.65万元爱心捐款。

据了解,仅今年,县水利局驻莲花堰村扶贫工作队和各帮扶责任人为贫困对象共计捐款捐物达13万多元,增强了贫困户的脱贫信心,营造了“真扶贫、扶真贫”良好氛围,有效助推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四年来,莲花堰里路通了、水有了、电稳了,还建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打造了绿色产业扶贫基地、开通了帮困就业服务平台,原本贫困落后莲花堰一天天焕发出崭新的精气神。

编后感:用好帮扶外力、激活内生动力、凝聚各方合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必须要贯穿扎实的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与贫困户面对面沟通,实打实解决困难,才能让干群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必须要摒除大包大揽,以外力帮扶为引子,激活内力苦干实干,才能实现可持续高质量脱贫;必须要引导全体群众向贫困宣战,只有万众一心,再远的目标也能到达,再硬的骨头也能啃下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