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446279771M/2013-1144476
  • 发布机构:林业局
  • 公开范围:全部公开
  • 生成日期:2013-06-07
  • 公开日期:2013-06-07
  • 公开方式:政府网站
保护野生动物 增进人类福祉
来源:林业局   2013-06-07 00:00
浏览量:1 | | | |

包括人类、野生动物在内的万千生灵,都是地球大家庭的成员。在漫长的进程中,野生动物虽给人类带来了一定威胁,但其对人类的贡献却是非常巨大的。一方面,野生动物和森林、湿地等构成了强大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庇护着人类生存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野生动物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而又不可替代的物质资源、基因资源、科研资源和文化艺术资源。无论人类文明发展到何种阶段,正确认识和科学处理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都是一个永恒课题。
  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据科学家研究,地球生物多样性在大约3万年前达到最丰富状况。从那以后,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兴起,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全世界原有森林76亿公顷,现已不足34亿公顷,并且以每年1%的速度递减,其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热带雨林每年消失18万公顷。全球湿地生态系统面积也在持续锐减,功能严重退化。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近些年来,全球范围的非法盗猎和走私贩卖野生动物及产品贸易活动日益猖獗,每年非法的野生动物贸易额达上百亿美元,成为排在毒品、军火交易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走私活动。
  以上种种原因,都严重威胁到全球各地野生动物种群的生存繁衍和安全。有数据表明,仅自1600年以来,就有83种哺乳动物及113种鸟灭绝,全世界目前仍近800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备受关注的野生虎已由1900年约10万头急剧下降到目前不足3500头。
  自然法则是客观、公平的。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亿万年进化的结果。一个物种一旦消失,就不会再生,同时还会通过生物链引起连锁反应,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对整个生物多样性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作为自然万物的一分子,人类必须遵守自然法则。野生动物面临的生存危机,同样也是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包括野生动物在内的自然资源,并非无穷无尽、取之不竭,如果再不约束对自然的无序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利用,人类的子孙后代将只能面对荒芜、孤独的家园,从而最终失去生存发展的空间。
  基于这些共识,人类真正开始了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的努力,本着加强合作、推进共同保护、实现全人类共同受益的精神,先后诞生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1973年)、《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5年)、《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年)等一系列国际文件。从此,保护自然及保护自然资源上升到国际重大合作事务的高度,成为人类调整自身发展方向的又一历史性选择,保护野生动物作为保护自然及保护自然资源的核心内容之一,也随之成为全人类为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中国政府和民众付出的努力
  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丰富国家之一,已记录到的脊椎动物约6500多种,约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总数的10%。其中,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朱?、扬子鳄等47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是仅分布于中国的特有物种。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野生动物保护。早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就发布了《稀有生物保护办法》。1956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国第一批自然保护区。改革开放后,中国加快了工作步伐,野生动物保护事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形成了以《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条例》为核心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明确了“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保护管理方针。
  (二)构建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系。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政府,都建立了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在大部分野生动物重点分布区还建立了乡镇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同时,建立了由林业、公安、海关、工商等多部门组成的野生动物综合执法监管队伍。
  (三)保护和扩大野生动物栖息地。加强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野外保护,全国现有林业自然保护区2150处,占国土面积的13%,同时建成41处国际重要湿地、483处湿地公园、2850处森林公园,使85%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投入4000多亿资金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促进了栖息地的恢复、扩大。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严格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比如,青藏铁路专门为藏羚羊迁徙开辟了33条“通道”,云南思小高速公路西双版纳野象谷段成为全世界“以自然为本”的典范。
  (四)实施野生动物拯救繁育和放归自然。建立包括专门基地、动物园、野生动物园等在内的拯救繁育体系,对23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繁育种群,对朱?、野马、麋鹿、扬子鳄等14种人工繁育种群成功放归自然。每年还救护三四十万只野生动物。
  (五)切实提高野生动物福利。加强对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利用的规范管理,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建立专用标识管理制度,强化对资源消耗的总量控制。经常性开展监督检查和清理整顿,严厉查处和惩治各种恶劣对待野生动物行为,促使中国的野生动物园、动物园、救护中心、繁育基地的场所条件、技术手段和野生动物生活状态得到极大改善,基本达到相关标准,有的还超过发达国家水平。
  (六)认真履行野生动物保护国际义务。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先后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韩国等签署了有关野生动物保护合作的国家间协议。加入了有关国际组织并开展良好合作。实施了一系列国际项目,支持其他国家保护活动。中国对有关野生动物保护国际事务的立场、主张,正赢得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认同。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以巨大的热情和付出投入到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一大批民间团体开展各类公益活动,社会精英、公众人物发出合理倡议,各类企业捐款捐物,广大志愿者积极行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科普知识和法律法规,生活在自然保护区、林区、野生动物分布区的老百姓扮演着守护者的重要角色。正是这些民间力量的累积,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珍稀濒危陆生野生动物种群已基本扭转了持续下降的态势,总体上稳中有升,并且一批极度濒危的陆生野生动物正逐步摆脱灭绝的风险,显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其栖息环境也不断优化。目前,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596只、人工繁育种群数量达到268只;朱?从1981年发现时仅存7只发展到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总数超过1700只;东北虎野外种群从2000年12—16头增长到18—22头;扬子鳄从上世纪80年代约300条发展到1万多条;藏羚羊从2000年约6—7万头增长到目前近20万头;已在野外灭绝的野马、麋鹿又重新建立起野外种群。
  开创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的美好家园,既要有秀美的山川、清澈的江河,也要有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的自然万物和各类生灵。当前,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对于全球生物多样性具有着重要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做好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使命光荣,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还远不能适应时代和形势的要求,还有许多野生动物仍处于濒危状况,部分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仍在下降,滥捕滥猎滥食野生动物和走私、非法经营野生动物产品的案件时有发生,野生动物栖息地还面临着蚕食、污染、割裂等威胁,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益尖锐,人与野生动物的冲突呈多发态势。应对这些挑战,解决这些难题,任重而道远。
  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政府将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要求,坚持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并举,妥善处理好保护、繁育和合理利用的关系,不断开创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新局面。
  一是大力抢救保护极度濒危物种。研究制定专项规划,将其野外种群及栖息地全面纳入保护范围,落实监管责任,消除保护盲区,严防物种灭绝及其基因资源的流失。加强救护性繁育,推进放归自然,促进其野外种群的逐步扩大。
  二是强化对其他物种野外种群的普遍性保护。将野生动物保护与实施重大生态工程有机结合,严格限制和规范猎捕活动,坚决打击乱捕滥猎行为,促进资源总体增长和栖息地生境不断改善。
  三是坚持生态优先、合理利用。在不损害野生动物种群发展、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从兼顾社会经济科研文化合理需求出发,鼓励和促进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利用,不断提升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野生动物福利。
  四是加强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加强国家、省、地县各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形成综合防控体系,完善机制,充实队伍,提高能力,实现对野生动物疫情的有效预防和快速处置。
  五是携手应对共同挑战。拓展与各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的渠道和空间,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坚持权益与义务相协调,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兑现各项承诺。
  六是发挥广大公众力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保护观念、法制意识。发挥媒体和公众的舆论监督作用。与民间团体、志愿者、企业等力量密切合作,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共同保护”的良好局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