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摘要
来源:华容县政府   2015-03-26 19:42
浏览量:1 | | | |

一、推动市县规划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

1、推动市县规划改革创新,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内在要求。“十三五”市县规划要充分体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方向,充分体现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创新规划理念、内容和方法,把规划重点放在地方政府职责领域上,更好地发挥对市场主体的引导功能。

2、推动市县规划改革创新,是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制度,强化政府空间管控能力的客观需要。“十三五”市县规划在按时落实部署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任务的同时,要进一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综合调控各种空间需求,按照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原则,引导和约束各类开发行为,增强市县政府空间管控能力。

3、推动市县规划改革创新,是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十三五”市县规划,要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针对主要矛盾,突出首要任务,分类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环境条件持续改善。

4、推动市县规划改革创新,是完善市县规划体系,推动“多规合一”的重要基础。“十三五”市县规划要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精神,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改革创新,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多规融合”和“多规合一”,为形成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奠定基础。

二、推动市县规划改革创新的总体要求

1、创新发展理念。推动市县规划改革创新,实质是推动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的创新。必须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粗放的空间开发模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才能适应国内外发展条件新变化和国内外市场竞争新格局所带来的挑战。

2、把握总体定位。县市“十三五”规划要从区域大背景出发,按照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开发的总体要求,明确各自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科学谋划未来的发展与布局。

3、强化空间布局。按照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的要求,整合优化相关规划的空间管制分区,形成一张规划布局总图,将开发与保护融为一体,作为市县长期遵循的空间开发调控蓝图。

4、转变规划思路。强化市县规划的空间内涵,在规划思路、规划框架上都要体现这种特点和要求,把总体发展战略和各领域发展任务与空间布局、空间管控相结合,改变将时序与空间、发展与布局相互割裂的状况。

5、优化规划期限。原则上,规划任务以“十三五”时期为重点,但主要目标可展望到2030年,空间布局可以是更长远的制度安排。通过规划期限的调整完善,为城乡土地、环保、交通等不同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创造条件。

三、改革创新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合理确定规划目标。一要体现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社会治理、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目标和指标,特别要突出就业增加、收入提高与经济增长同步等民生改善方面的目标和指标。将政府必须完成的一些任务作为约束性指标,将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任务作为预期性指标;要合理确定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避免层层加码,盲目攀比。二要体现不同主体功能定位的要求。优化开发区域要淡化增长速度、规模总量等方面的指标;重点开展区域要体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要求,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主要突出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和农产品供给能力等方面的指标。三要考虑相关规划衔接协调的需要。增强城镇化、空间开发强度、耕地保有量、生态红线等空间管理方面的指标,为相关规划、配套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2、优化空间结构。一是科学谋划总体布局。要按照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要求,在国土空间分析评价基础上,以行政边界和自然边界相结合,将市县全域划分为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通过三类空间的合理布局,形成统领市县发展全局的规划蓝图、布局总图。城镇空间,是重点进行城镇建设和发展城镇经济的地域;农业空间,是主要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的地域;生态空间,是主要承担生态服务和生态系统维护功能的地域。二是合理确定三类空间比例。城镇空间占比,要按照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和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依次递减;农业空间占比,在农产品主产区的市县应高于50%;生态空间占比,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市县应高于50%。三是构建空间开发格局。市县在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布局的基础上,研究细化城镇组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空间结构。

3、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一是加强对产业发展方向的引导。优化开发区域的市县,要着眼于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向优质、高效转变,加大占地多、耗水大、排放高产业项目的调整改造力度。重点开发区域市县,要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增强产业集聚能力,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市县,要围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主要任务,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其他非农产品。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市县,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适宜产业、生态经济。二是强化对产业布局的引导和约束。二、三产业发展,要按照集中集聚的原则,着眼于培育产业链、产业集群,集中布局在城镇空间,促进产城融合。第一产业发展,在农业空间要着重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在重点城镇周边发展城郊农业、都市农业,在生态空间可适度发展特色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业。

4、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一是明确城镇化发展方向。要在全国城镇化战略格局的大背景下,科学提出各自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提出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人口布局引导的方向和路径。二是优化城镇空间组织模式。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需要进一步探索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格局。三是以人为核心推动城镇发展。要改变热衷城镇扩张和城镇建设的倾向,更多注重为农村人口转移和流动务工人员的本地化创造条件。要强化产业支撑,在集聚经济过程中,同步集聚并吸纳人口。要促进产城融合,将产业发展空间作为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扭转大规模布局开发园区和新城新区的倾向。四是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按照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方向,科学引导农村居民点建设,保护和传承乡村地域文化特色。要减少行政手段干预,避免以建设城市的思路建设农村,把城市规划和建设模式简单套用到乡村,提出符合居民意愿的新农村建设方向。

5、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一是要按照人口流动趋势,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二是要发挥城镇的中心辐射功能,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效率。

6、增强交通等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一是推动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研究提出完善城镇对外交通设施的思路与重点,按照“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化衔接”要求,实现与中心城市及主要机场、港口的快速、大容量、多方式连接,科学合理规划和建设城乡公交系统。二是因地制宜布局交通等基础设施。限制开发区域的市县,要结合县城和中心镇发展,着重提出大宗农产品大能力运输通道、连接县城和重点中心镇的普通公路等的建设思路和要求。研究提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防洪、污水、垃圾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因地制宜提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思路和要求。

7、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一是按照市县主体功能定位,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农产品主产区的市县,要针对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的突出矛盾把农地的污染治理作为突出任务,加大土壤环境监测,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二是按照市县三类空间面临的突出问题,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针对性。环境治理,在城镇空间要着重加强生产、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在农业空间重点是面源污染的控制和土壤污染的治理,在生态空间主要是减轻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8、完善空间调控政策。一是城镇空间。要着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升单位国土面积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二是农业空间。要强化农地保护,推动土地整理,促进农地规模化、标准化建设;三是生态空间。要加大林地、草地、河流、湖泊、湿地等生态空间的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产品服务功能。

四、健全市县规划衔接协调机制

一是强化目标任务衔接;二是强化空间布局衔接;三是强化政策衔接。

五、加强市县规划编制组织领导

一是加强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县政府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亲力亲为。把推进市县规划的改革创新作为一件大事,切实加以推进。要改变把“十三五”规划作为发展改革系统规划的认识偏差,强化政府规划意识,发挥政府的领导责任。市县发改部门要发挥好组织协调的作用,充分发挥城乡、国土、环保、农业、交通等部门的作用。二是强化重大问题的基础研究。要围绕改革创新的要求,科学设置研究课题,增强规划研究的针对性、实用性。要发挥区域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环保规划等多学科优势,深入研究,充分论证,提高规划编制工作的科学性。三是充分做好与相关部门工作的协调配合。四是增强规划工作透明度和大众参与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