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沱江书院与岳麓书院的关系
来源:红网   2022-04-07 16:32
浏览量:1 | | | |

漫谈沱江书院与岳麓书院的关系

★徐启华

乾隆二十五年前,华容县没有官办书院。岳州府多次下文要求华容创修书院,经过县令和教谕、训导反复商议设法,但无处筹措经费,无果。乾隆二十五年(1760)的五月初四,新县令狄兰标(江苏溧阳举人)在县署的东面辟地修建书院,包括讲堂、寝室、自修室等,第二年夏竣工。道光二十四年冬(1844),县尉陶应昌牵头重建,二十六年(1846)五月竣工,修了讲堂、住房、浴室、水井、厕所等。咸丰六年(1856),知县狄玉麟又加重修。光绪二十三年(1897),知县刘朝昆将书院迁到黄湖山南麓,即华容一中校址。华容一中就是1946年在沱江书院旧址上新建的。因经费不足,首任校长张耀寰先生垫付了稻谷八百余石,卖出良田50亩方才能了清。

图片

华容一中校门

沱江书院的前身是龙峰书院。据光绪八年县志卷五“书院”条载:龙峰书院,在华容县圆觉寺旁,黎淳、刘大夏读书处。龙峰书院的开创者是朝天顺元年状元黎淳(1123—1192),是明朝名臣与廉吏,曾官至吏部侍郎、南京工部尚书和礼部尚书,辅导过宪宗皇帝和太子时的孝宗父子读书。卒谥文僖,并赐祭葬。有著作《黎文僖公集》传世,2002年,由国家收入《续修四库全书》,为1330册。影印出版了上海图书馆藏陈甘雨刻本。刘大夏(1436—1516),字时雍,号东山,湖广华容人,天顺八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深得一代明君孝宗的信任,在改革军事、平息土官谋反、督治黄河水患、清理宣府兵饷、谏阻出兵蒙古、裁抑权幸诸方面,卓有建树,是弘治中兴的主要功臣之一。与王恕、马文升一起,被称为“弘治三君子”,清雍正皇帝钦定其为历代帝王庙陪祀的79位名臣之一,明朝只有他和刘基、杨荣、于谦等九位。景泰五年,刘大夏17岁时,其父前广西按察副使刘仁宅把他送到龙峰书院,让他师从黎淳。黎、刘同处两年,名为师生,实如亲人。晚年刘大夏回忆起当年黎淳教他将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的往事,记忆犹新。入朝为官后,黎淳对他亦多有提携。黎淳去世二十年后,其子黎民表请刘大夏为黎淳著作写序,当说到“先生生前跟你感情最深厚”时,75岁的刘大夏“不觉泣下”。

图片

沱江书院校舍

据光绪八年《华容县志》卷五“书院”条记载:沱江书院,(在)县治东旧有龙峰书院,乾隆初,督学(提督学政,主要管辖省级的科考和教育工作,级别比现在省教育厅长要高)李侍御题额,以邑东有龙秀山,故名。乾隆二十五年,知县狄兰标辟地创修,易今名。旧额经知县宗霈(嘉庆十六——二十年任,浙江绍兴进士)掌院时移至讲堂。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乾隆初年,龙峰书院犹在,当时湖南省的提督学政李先生特地为书院大门题写了横额。后来狄兰标在县衙东边新修了书院,就把书院名字改成了沱江书院。因为龙峰书院得名之因是地近龙秀山,现在新书院地近沱江,就改名沱江书院。可见沱江书院创立之初,县府和当地士绅就把它作为了龙峰书院传统精神的继承者,只是改了一个名字而已。而且为了勉励学子,嘉庆年间的知县宗沛还把龙峰书院的匾额挂到了沱江书院的讲堂,就是教室。

现在,有关湖湘文化的研究著作几乎汗牛充栋,研究的人物对象也是成百累千,如黎淳的学生李东阳、刘大夏、杨一清等茶陵诗派代表诗人,但他们的恩师却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如湖湘文化研究的扛鼎之作《湖湘文化通史》(五卷)第三卷“宋元明清湖湘文学”第七节“李东阳与茶陵诗派”,专门讨论了李东阳、刘大夏、杨一清等茶陵诗派诗人的作品。第十节“华容孙氏、邵阳车氏、辰溪米氏等文学世家”的华容孙氏,几代人都深受黎淳影响,有他们的作品为证。

图片

华容一中“整齐严肃”碑刻

前面已介绍刘大夏,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李东阳和杨一清。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祖籍茶陵人,天顺八年(1464)进士,历官至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首辅,卒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李东阳自小聪慧,四五岁即能运笔作大字,受景帝三次召见,八岁准其进入顺天府学读书。天顺元年(1457),十岁的李东阳开始受业于黎淳,五年后举顺天府乡试。黎门的五年学习生涯,令他感念终身。他在后来的回忆文章中深情写道,“昔奉先君之命,撰杖屦以从公也:导我幼稚,开我晦蒙;诱我以学力,教我以固穷;谷我以三饭……此诚父子之爱”。黎淳过世后,想到“自童丱执经史,领教佩德垂四十年,闻讣惊怛,不能拜哭于几筵之下,为终身痛”。用如丧考妣形容他的心情毫不为过。

图片

岳麓书院

杨一清(1454—1530),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祖籍云南安宁,长于湖广巴陵,成化八年(1472年)进士。 杨一清之才一时无两,历仕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官至兵部、户部、吏部尚书、首辅,两次入阁参预机务,三次总制军务,一生功业无算,计除权阉刘瑾只是其中一项。他文经武纬,出将入相,时人认为其才华堪与唐代名相姚崇媲美,嘉靖皇帝比之唐朝大将郭子仪。卒谥“文襄”。杨一清很小的时候就能写文章,被岳州知府作为奇童推荐做了翰林秀才。成化二年(1466),十三岁的杨一清被宪宗皇帝亲命内阁择师教育,受业于黎淳,在翰林院学习,直至成化八年进士及第。他在黎淳去世后回忆:“我在西涯公(李东阳)之后进入先生门下,和黎民表兄弟同笔共砚学习,先生一直把我当自己的儿子看待。”他得到黎淳逝世消息,悲痛欲绝,写下感人至深的《哭朴庵宗伯黎先生四首》。

他们三人在道德上互相砥砺,仕途上互相支持,文学上互相切磋,保持了终身不渝的友谊。纽带就是给了他们终生影响的慈父般的恩师朴庵先生。

图片

华容一中校园

不管是谁,一生能拥有“楚地三杰”中的一位做学生就欣慰不已了,而身为弘治、正德、嘉靖三朝的一位尚书、两位宰相(首辅)共三位名臣却全部出自黎淳绛帐,这种情况在中国教育史上是非常罕见的。黎淳用他的慈爱、学识、人格和机遇造就了自己的科举教育家地位,也间接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由此也可以看出,黎淳先生对湖湘文化的贡献是非常杰出的。只是我们对他的贡献还没有做出应有的重视。去年,贵州社会科学院的谢孝明先生(岳麓书院博士)就曾说过类似的话。

现在,人们把湖湘文化精神概括为:“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百折不挠”、“兼收并蓄”、“敢为人先”。其中的“经世致用”与“百折不挠”在黎淳身上表现得尤为充分,也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三位学生。

杨一清在《黎文僖公集序》中说:“先生自布衣时,已怀用世之志。”李东阳也在《黎文僖公集序》中说:“公(黎淳)积学未仕时,累诎科第而志益坚。”黎淳自己也说:“予始家食时,读书学文,志存科第。”黎淳自小立下用世之志,以志养气,蓄一腔为君为国、一匡天下之忠勇,25岁才进学,乡试连败两次,经过屡败屡战,从不沮丧,终于冲出屋场,在35岁时大魁天下。立朝三十余年如一日,尽忠职守,廉洁奉公,甚至在晚年投闲置散于南京,且身体有病之时,他还期待有所作为,直到老病致仕。黎淳的一生就是实践湖湘文化、传播湖湘文化的一生。(其哲学思想、文学思想与湖湘文化的关系暂时不谈)

图片

图片

岳麓书院“整齐严肃”碑照

说了沱江书院首任院长黎淳,再说沱江书院与岳麓书院的关系。

沱江书院竣工后,县令狄兰标非常欣慰,觉得华容学子与黎淳、刘大夏当年佛寺读书的条件不可同日而语,他在《新建沱江书院记》热切期待书院学子“远分鹿洞之条,近可参岳麓之讲,为名臣,为鼎元,腾梓里之光,为子臣之鹄相继而起”。意思是鼓励学子借鉴白鹿书院和岳麓书院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早日成才,为家乡争光。可见当时县府已经决定让沱江分院向岳麓书院看齐了。举人、舞阳知县丁永琪《沱江书院落成》诗中更明确的指出了办学目的:“远接濂溪范,分标岳麓望”。继承湖湘学派的重要思想渊源的周敦颐之学,学术上向岳麓书院学习建立像岳麓书院那样崇高的学术地位。李大鹏《狄明府新建沱江书院记》中也以岳麓书院为榜样,认为华容借山水之胜,建立沱江书院,期待学子“学以广才,静以成学,使可为世用”。书院还把岳麓书院山长欧阳正焕为岳麓书院所书的“整齐严肃”四字拓来,刊刻在书院讲堂前面的墙壁上,以示看齐愿望。总之,沱江书院建立伊始,就以岳麓书院为仿效的对象,要为国家培养出经世济用的人才。

通过沱江书院,岳麓书院湖湘学术的影响,加上华容前贤如黎淳、刘大夏等湖湘名人的影响,经世致用的传统在华容读书人中代代流传,也成就了无数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如无产阶级革命家何长工,朱绍清、张树芝和方之中三位将军等等。毁家建校的华容一中的首任校长张耀寰先生(曾任华容教育局长,岳郡联立中学、岳郡联立乡村师范学校校长,二校为现在岳阳市一中前身)就是一位百折不挠的经世致用的华容现代教育先驱。华容一中历任校长也不乏其人,如汪荣甲先生、缪文海先生等。华容一中也一直保持着这个光荣传统,除了在全省一直保持教学质量领先的态势外,科技发明在全国也是排上了名次的,现在是“全国科学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幼科技教育研究实验学校”。

图片

旧时学堂

综上所述,可见沱江书院从创立之初,它就以岳麓书院为榜样,以经世致用为办学目的,为国家培养人才。现在的华容一中,更站在前贤的肩膀上,为全面复兴中华伟业,打造一代不负古人、不负时代的湖湘名校。

图片

作者简介:徐启华,男,1956年9月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华容一中高级语文教师(退休),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岳阳市屈原学会理事,华容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2019年公开出版《明朝天顺状元黎淳传》。

来源:华容历史文化

一审:邓 早

二审:潘为伟

三审:刘 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